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头条

缝纫机头条

【军垦文物】八路军一二0师被服厂老战士刘英使用过的缝纫机

中国缝纫机网2023-05-26缝纫机头条缝纫简单图案
世嘉缝纫,缝纫简单图案,智慧缝纫部,【军垦文物】八路军一二0师被服厂老战士刘英使用过的缝纫机,世嘉缝纫,缝纫简单图案,智慧缝纫部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珍贵的文物——一台19世纪20年代德国制造的“利康”牌缝纫机,它是女八路”

【军垦文物】八路军一二0师被服厂老战士刘英使用过的缝纫机

【军垦文物】八路军一二0师被服厂老战士刘英使用过的缝纫机,

  世嘉缝纫,缝纫简单图案,智慧缝纫部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珍贵的文物——一台19世纪20年代德国制造的“利康”牌缝纫机,它是女八路”刘英同志捐赠的。这台机器性能很好,不跳针、不断线、穿透力强,易于缝制坚韧加厚的棉制品,如棉衣裤、被褥和皮具等,也很耐用,很少出现故障。

  1942年2月,刘英开始使用这台缝纫机,当时她在山西忻县八路军一二○师被服厂工作。在战火硝烟的年代,这台缝纫机跟随着它的主人,转战陕北、西安、兰州,最后来到了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切都要从刘英参军说起。

  岢岚山位于晋西北忻州境内,是老革命根据地。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岢岚山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正像那积累了亿万年厚重的黄土一样,这里沉淀了太多悲歌壮曲。刘英就是在岢岚山中成长起来的女战士。

  1924年,刘英出生在一个蒙古族牧民家中,在刘英将要出生时,父亲就病故了。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哥哥开始讨饭,因为养活不了刘英,就把她送到雇农家做童养媳。两岁时刘英随汉族养父母逃荒到了岢岚山。养父母病逝后,7岁的她开始讨饭,9岁到地主家干活,14岁时参加妇救会,17岁参加了八路军。此后,她随部队转战陕北、解放西安、进军兰州、支援新疆,为此付出了许多的艰辛与劳动。

  1942年,小日本来到刘英所在的村庄进行地毯式的扫荡,因为这里是游击区,经常会有八路军、妇救会的同志来作宣传,日本人为了抓住这些同志,到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一次,刘英所在的地主家的锅被打破了,可地主为了继续无条件地利用刘英为自己卖命干活,硬说是刘英打破了他家的锅,将刘英打得遍体鳞伤。刘英通过这件事意识到,妇女要解放,穷人要翻身,再不能这样继续给地主干活了,如果自己不尽快离开,肯定会被活活打死,想到这些,刘英下定决心去找妇救会。

  刘英一口气跑了两公里,找到了妇救会所在的地方,要参加妇救会就要做宣传工作,可刘英又一字不识,后来妇救会的同志听说了刘英的悲惨经历,见她哭得实在是太可怜了,这才决定收下她。

  因刘英同志吃苦耐劳,工作认真,经常超额完成任务,有时还帮助别的同志完成工作量,多次受到领导好评。

  那时部队条件非常艰苦,铺的是草席,两人盖一床被子,吃的也没有,可大家从没觉得苦,就知道干活。党中央号召大家“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服自己纺线、织布。刘英所在的工厂也同样如此,下了班就去种地,克服了没粮食吃、没衣服穿的困难。

  1949年,西安解放后,刘英又随部队前往西安。刚开始是步行,直到临潼才坐上火车,虽然是拉货的车,但是大家同样高兴极了。到了西安,部队领导决定给大家放3天假,好好休息休息,上街逛逛。到了西安后,随着工作环境改变,部队在西安北门临时开了个女工部,主要负责制做部队战士的军装。在当时任务重、机器少的情况下,部队决定招一些临时工。刘英当时主要负责收活,检查大家的做工质量,一天忙得连孩子都顾不上照看,但她从未有任何怨言,更没有感觉到苦和累。

  1950年,上级把刘英调到后勤部被服厂,在女工部当验收员。因为她没有文化,再加上地方人员复杂,工作很吃力。这些女工在工厂干活时就不认真,检查她们的做工质量不合格,她们就吵就闹。因为她们知道不打人不骂人,所以当时的管理工作很难做,但是刘英同志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通过给她们讲道理,说服教育,最后大家的做工质量提高了,关系相处得也融洽了。

  1952年,为了支援新疆建设,刘英又带着她的老伙计——缝纫机,与丈夫一起来到了新疆二十二兵团被服厂。

  在这里,刘英担任起女工部指导员,当时大家语言不通,再加上思想情绪不稳定,她就用老办法——实干来克服重重困难!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晚上起来查夜给小同志盖被子。这批同志最大的20岁,最小的才14岁,有个别的还尿床呢。1952年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差不多每天都下大雪。小同志尿床了不敢说,怕羞,还拿被子压着,刘英知道后,就帮她们烤干再整理好放回原处。过春节了,刘英又怕她们想家,就把大家叫到家里包饺子吃。就这样不到半年,相互都听懂了对方讲的方言,语言交流没有障碍了,大家相处得像亲姐妹一样,都把刘英当大姐一样看待。

  厂子是随军被服厂,只做军装,做军棉衣大家每人每天要做5套,做军棉被每人每天15床,军单衣20套,还要锁扣眼、钉扣子,没白天没黑夜地干。部队当时做军装时,没有扣子就自己想办法,用小布头包扣子,没有领钩自己动手做,有时还化锡自己做扣子。当时一没工房,二没电灯,住的地方就是干活的地方,由于没有电灯照明,大家每天只能利用月亮出来的时候,抓紧时间铺棉花,赶在月亮下去前,女兵们早已把5套棉衣用缝纫机缝制好了。尽管如此,刘英和战友们都像小老虎似的干劲十足,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解手都是一路小跑。虽然这帮姐妹们是做衣服的,但是直到全国解放,她们才穿上粗布衣和有四个眼扣子的衣服,解放后才一人发了一套平布衣服,只有过礼拜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穿一穿。

  1954年,刘英所在被服厂从呼图壁搬到了石河子。1955年,二十二兵团被服厂解散了,这些同志服从分配,让到哪儿就到哪儿,大部分都到了团场,只有干部留下学习听候分配。

  1958年10月,组织来信,让刘英速到兵团农八师机关报到,刘英像接到战斗命令一样,心情格外激动。报到的第三天就上班了,把她分到兵团农八师机关托儿所当所长,一干就是10年。

  兵团农八师机关托儿所成立于1958年,当时有二三百个全托孩子。1963年春夏,麻疹疫情严重,托儿所为了预防疫情传播,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但是,由于刘英的小儿子营养不良,抵抗力差,首先传染上了麻疹。半个月后,孩子传染期刚过,刘英因为工作忙,不等孩子病好,就把孩子从医院接回了托儿所。最终,因孩子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和治疗,送回托儿所的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尽管刘英的孩子因病离开了她,去了另一个世界,但她强忍着悲痛,没有因此耽误过一天工作。

  1975年1月,组织上把刘英调到兵团农八师后勤部被服厂任副政教,分管计划生育和知青返城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得罪人、挨骂的差事。但是,刘英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符合政策就办,不符合政策,你骂我、打我,我都不办”。就这样,管了几年知青工作,厂里大多数知青都回城了,但是她却没有为自己的儿女破过一次例。当时刘英的4个孩子都在农场,即使符合条件可以回城了,她也没有安排任何一个子女回城,她始终觉得青年人下农场,那是对他们最好的锻炼。

  2006年,刘英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陪伴了她一辈子的老伙计——这台见证了她风雨人生的缝纫机捐赠给军垦博物馆。如今这台缝纫机,陈列在兵团军垦博物馆里,默默地讲述着那些艰苦奋斗的岁月……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