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资讯

缝纫机资讯

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缝纫机上“织”富路

中国缝纫机网2022-12-29缝纫机资讯郎溪缝纫店
缝纫机代理商,郎溪缝纫店,贝雷帽缝纫,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缝纫机上“织”富路,缝纫机代理商,郎溪缝纫店,贝雷帽缝纫近日,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王广灿家里“哒哒哒”声响个不停。两排电动缝纫机整齐列阵,一块块服装面料在缝纫机板上来

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缝纫机上“织”富路

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缝纫机上“织”富路,

  缝纫机代理商,郎溪缝纫店,贝雷帽缝纫近日,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王广灿家里“哒哒哒”声响个不停。两排电动缝纫机整齐列阵,一块块服装面料在缝纫机板上来回穿梭,一件件崭新的童装渐渐成型。10余名女工忙而不乱,王广灿在一旁剪线头、扎捆、打包,准备发货。

  近日,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民王广灿家里“哒哒哒”声响个不停。两排电动缝纫机整齐列阵,一块块服装面料在缝纫机板上来回穿梭,一件件崭新的童装渐渐成型。10余名女工忙而不乱,王广灿在一旁剪线头、扎捆、打包,准备发货。

  “多亏这个服装加工厂,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圆了脱贫梦。”女工王利娜说。

  王广灿今年51岁,大家以前叫他老王,如今大家喊他王老板。“人还是这个人,地还是那块地,穷帽甩掉了,心气儿也高了。”村民们对其刮目相看。

  在王广灿的记忆里,贫穷曾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父亲自幼残疾,母亲患有眼疾,三个子女均未成家,3间土坯房年久失修。家大口阔,他却不能外出务工,仅有的几亩薄地,种点庄稼只够温饱。

  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出路。眼瞅着三个子女一天天长大,王广灿下定决心,不让贫穷在孩子身上延续。妻子会裁缝,女儿中专读的就是服装设计,何不办个服装加工厂?想归想,哪有起步的钱?

  正当王广灿一筹莫展之际,宜阳县科技局派驻前村谷志飞找上了门,告诉他:“这事儿有戏,能成!”在谷志飞的帮助下,他申请了5万元无担保抵押、政府贴息的扶贫贷款,于2016年12月,在自家开起了服装加工厂。

  没有订单,谷志飞和村干部帮忙联系到关林一家服装厂,每月拿出至少两千套服装供王广灿加工。从此,他和妻女甩开膀子干活,一年便还清了扶贫贷款。

  “你一个大男人,针线活干得挺溜!”有村民调侃,王广灿乐呵呵地说:“以前憋着劲儿使不出,现在靠着自己的双手,日子渐渐有了起色,比啥都强!”

  可不,去年村里开发了一批公益性岗位,聘请王广灿当治安巡防员,活儿不累,每月有500元收入。王广灿把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推倒,盖起了120平方米的砖房。“政府的危房改造资金补贴了1.5万元,看着多带劲。”他高兴地说。

  今年,他又借款购置了12台缝纫机和锁边机,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可家中无闲置房屋,只能放在院子里。“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贫困不再成为群众的心病。”谷志飞发现老王的难处后,和村干部商量,有意让其使用老村委会的房子搞加工。

  “党的政策好,带领我们赶走贫困奔小康。”干活儿间隙,王广灿爱给大伙儿说说未来的好日子,“多挣钱,把房屋装修得美美的,添置一些像样的家具,给儿子娶个媳妇儿。”

  “不着急,先把我这个当姐的排排场场嫁出去。”正在赶制童装的女儿王艺伟接过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笑声和缝纫机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轻快的“脱贫交响乐”。(洛阳日报记者 姜明明)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