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顺昌路迎来旧改这些老上海的市井烟火就将成为传说……
百年顺昌路迎来旧改这些老上海的市井烟火就将成为传说……
百年顺昌路迎来旧改这些老上海的市井烟火就将成为传说……,缝纫线卡,缝纫机卷线器,缝纫俗语在上海人的记忆里,顺昌路总是与烟火气连在一起的。北起太仓路,南至徐家汇路,这条长1.3公里的马路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顺昌路位于原卢湾区,过去以自忠路为界,北段叫桂林山路,南段叫菜市路,因路上建有1100平方米菜场而得名。
1990年顺昌路上的点心廊、小吃馆连成70多米长的美食街,大饼油条、生煎小笼,上海的传统小吃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王贤国的裁缝铺开在顺昌路424弄的弄堂口。与其说是铺子,不如说是一个小摊。
一张堆满布料的工作台,一架老式缝纫机,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每天早上,帘子一拉,小摊便开张了。
王贤国今年90岁了。他14岁开始在裁缝店拜师学艺,21岁那年从老家宁波来到上海,在城隍庙的时装店当过裁缝,也曾给客人上门做衣服,后来政府鼓励做个体户,他就在顺昌路祥顺里弄口开了一间8平方米的裁缝铺子,一做就是41年。
“以前人们都是排着队来做衣服的,那场面真是盛况空前。”那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的变迁最先体现在衣着上。
后来伴随着时代发展,买衣服的人多了,做衣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老王始终凭着他的手艺,缝缝补补地养活了一家人。“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少的时候三四千。”
靠着一把剪刀,老王养大了4个儿子,如今他和老四一家人住在铺子上面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
弄堂口每天人来人往,不断有老居民来改衣服,也有年轻姑娘抱着时髦的衣裙来光顾。马上要搬走了,那缝纫机的回响也将永远消失在弄堂里。
小篮子里堆满了彩色的发卷。这种给人烫发用的卷子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它们与和平美发厅一样,已经有70岁高龄。
红色的皮座椅,贴着白瓷砖的墙面,橙色的烫发罩子,美发厅室内仍保持着30多年前的样子。
店内墙上贴着苏菲玛索的照片。“苏菲玛索曾经在我们这里拍过广告,电影《纽约纽约》也在这里取景。”说起美发厅的”光辉史”,王老板总是滔滔不绝。
作为理发厅的负责人,王老板(中)总是习惯性地站在收银台的位置,随时准备给理发师发定价票。
今年68岁的王老板从1990年就开始接手这家美发厅。“鼎盛时期店里有20多位理发师,每天都热闹得不得了,年轻的姑娘、帅哥都喜欢往这里钻,店里做出来的发式是当时上海滩最时髦的。”
如今,美发厅里只剩5名理发师,都是临近退休或者已退休的老职工,顾客都是附近的居民。
“来我们店的大多是几十年的老客人,有些人现在已经去世了。”王老板说,改革开放以后,店里就很少年轻客人了,“年轻人花样多,老顾客都是’对号入座’的,你不需要说做成什么样子,理发师和顾客都有默契。”
不管外面的市场如何发展,和平美发厅始终保持着最实惠的价格,烫一个头最贵200多元,最低100多元。
王老板在展示美发厅的定价单,这些定价单从美发厅营业开始,就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顺昌路在拆迁,居民搬走了很多,店里也冷清了不少。等生意下来了,我们店就不做了。”望着店门外的那条老马路,王老板说自己没有不舍,因为不舍也没有用。
“我老了,该退休了。就像这条马路,也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也许它会迎来华丽转身的一天,只是不知我还能不能看得到……”
顺昌路街转角有家红色招牌的江西饭店,一碗江西炒米粉,是很多食客念念不忘的味道。“看到店门口那根高高的烟囱吗?那是猛火爆炒的风格。”当地居民告诉记者。
炉灶前,李魁元和老婆正热火朝天地炒着菜,旁边的女儿一边忙着切菜,一边大声报着外卖订单号,儿子和女婿则负责送外卖。一家子撑起了这家店每天火爆的生意。
李魁元是江西抚州人,在顺昌路经营这家饭店已经16年了。1995年,他们一家来上海打工,收入低微,生活也不自由,而最不适应的是吃饭问题——江西人喜欢吃辣,他们吃不惯上海菜的口味。
“索性我们自己开一家江西饭店吧!”他和老婆商量。于是,夫妻俩在顺昌路上借了个门面,还专门去学了厨,红红火火的江西饭店就这样开起来了。
“辣椒和梅干菜都是专门从江西老家带过来的”,饭馆经营开销大,赚不了多少钱,但李魁元一家却觉得满足。“小饭馆让我们在上海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拆迁在即,但江西饭店每天的外卖订单依然纷至如潮。“能做一天算一天吧。”李魁元说,“如果顺昌路拆迁了,我们就回老家去,只要炉子不灭,生活还能继续下去。”
“今早有一副眼镜要做掉,客人马上要搬家了”,刘师傅头戴一顶灰色的画家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在一架镜片打磨仪前忙碌着。
在他身后的玻璃橱柜上挂满了各式钟表。老客人们都知道,这是一家经营了40年的“夫妻档”。
40年前,刘师傅曾是一名动画师。“我给动画公司画了20多年动画,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元。”
2003年,靠画画赚到“第一桶金”的他,用20万元积蓄买下了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就是为了圆一个夫妻俩共同开店的梦。
老刘修眼镜,妻子修表,成了顺昌路的一段佳话。“我妻子的父亲是做钟表的老师傅,她从18岁就开始修表,现在也是老师傅了。”老刘说,过去修理钟表和眼镜都是放在一家店里的,后来才拆分开。
“开个小店,靠手艺吃饭,比一般工薪阶层收入高一点。如今我儿子也跟着妻子学修表,算是传承家族手艺了。”
顺昌路拆迁,小店能拿到一笔补偿款,刘师傅说准备用这笔钱给儿子买婚房,但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
”我们刚搬过来时,儿子才10岁,我们一家人最美好的青春都在顺昌路了”,他们计划以后把店面搬到离顺昌路不远的徽宁路,夫妻俩还继续搭档修眼镜和手表。
相关文章
- 衬衫竟然有那么多穿法 配西装或毛衣都美极了!
- DNF奇迹缝纫机礼包奖励一览 奇迹缝纫机礼包内容
- 别以为搞收藏只有古董张学友老磁带能卖上万缝纫机动辄上千!
- 阿哲回应平生秋子蹬缝纫机!沈雨萱线下颜值曝光!老李调数据大骂电母赔钱货!
- 2日更新:【招聘求职】【限行停电】【出租出售】【便民电话】
- DNF:29号奇迹缝纫机出炉!全民龙袍来临拍卖行时装变廉价
- 90%的人不知道这些技术和原理!
- SINGER 胜家 6160 电子台式缝纫机 998元包邮
- 彩色缝纫线项目调研报告
- 2015年中国缝纫机十大品牌排行榜
- Brother电动缝纫机LS2125重磅出击!
- 江门纺织业黄页缝纫新书
- 《缝纫机乐队》是大鹏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延续了小人物逐梦的故事
- 波司登:从8台缝纫机到世界名牌
- 《凤囚凰》开播遭疯狂吐槽:缝纫机发型 演技烂像念台词
- 一台便民缝纫机发展成家门口的培训班
- 90年表姐走投无路来我家父亲为帮她花200买了台缝纫机送给她
- “强者”缝纫师缝纫盘扣
- 85后女子潜心研究10年 编写出“苏州话拼音教材”
- 70年代上海牌缝纫机现在值多少钱?专家做出这样解释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