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网

缝纫机网

回望70年人们的幸福感再也不需要用“四大件”来衡量了 北晚新视觉

中国缝纫机网2023-01-01缝纫机网家庭缝纫室
衡水缝纫,家庭缝纫室,缝纫知识讲解,回望70年人们的幸福感再也不需要用“四大件”来衡量了北晚新视觉,衡水缝纫,家庭缝纫室,缝纫知识讲解编者按:新中国的70岁生日即将到来。回望70年,我们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

回望70年人们的幸福感再也不需要用“四大件”来衡量了 北晚新视觉

回望70年人们的幸福感再也不需要用“四大件”来衡量了 北晚新视觉,

  衡水缝纫,家庭缝纫室,缝纫知识讲解编者按:新中国的70岁生日即将到来。回望70年,我们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天,就请您和我们一起穿越到老报纸记录的历史片段中,感受不同时代的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奋斗,体会国家发展进步给北京人生活带来的惊喜变化。

  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先看家里趁什么。四大件——这个有关家庭生活水平的代名词,从百废待兴的物质匮乏时期,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初。今天,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迅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再也不需要用它来衡量了,它已成为历史名词。

  上世纪50年代,北京老百姓给好日子定下的标准还不是“四大件”,而是“三大件”。

  1953年3月14日,本报刊登的《民主和睦的新家庭》中提到,北京郊区慈云寺村里的村民结婚,时兴要三大件:大衣、皮鞋、手表。这三个物件,便是村民对“脸面”的定义。

  同一时期,城市居民眼中的“三大件”有所不同,分别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从1957年10月5日本报刊登的《自行车、缝纫机登记后供应》一文,可以看出“三大件”在当时的热度。1953年,自行车还因为销售不好而实行过赊销,但短短3年后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缝纫机的供求变化也是如此。

  为此,北京迅速加大自行车和缝纫机的市场供应。即便这样,仍然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北京出现了市民深夜排队等候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的现象,一些投机商贩也乘机套购牟利。

  北京市商业局想出了“凭证登记供应”的办法,其中规定:需要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的个人需分别携带所在单位介绍信、本市户口簿到商店登记,每人限登记自行车一辆或缝纫机一架,待商店到货后,依次通知登记人交款取货。

  小寺街11号是牛街地区的一个普通院落,住着8户人家,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被称为“穷八家”, 没有一户有固定职业和收入。

  在1964年2月28日本报刊登的《牛街巨变》中可以看到,“穷八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户夫妻俩,丈夫钱德芳当了汽车司机,妻子魏淑琴进了牛街人民公社五金厂。问起生活变化,钱德芳自豪地介绍起家里的“三大件”。魏淑琴接过话茬儿道:“不,应该是四大件!”可不是嘛!家里整齐摆放着新置办齐整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当时,这8户人家里有7户人家都用上了那会儿的时髦家电——收音机。

  时光一扭身,跳进了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风靡全国的1978年。当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

  仅仅几年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四大件”,在北京市场上已不是稀罕物。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取代它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新三大件”。

  1984年,商业部对18个省市每人每月生活费收入在60元以上的高收入户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家庭对“新三大件”的需求很迫切,甚至对摩托车、吸尘器、电炊具、空调、钢琴等也有一定需求。后来的事实证明,商业部调查中所预见的“消费趋势”并未超前。

  1985年1月至10月,北京市交电公司在市内销售彩色电视机21万余台,是1979年同期的75倍。那时候,传统“四大件”和黑白电视机在市民家庭中已接近饱和,彩电成了“刚需”。1985年12月28日本报一版发表的《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中写道,一位50多岁的男同志走进前门信托商店收购部,搬出一台七成新的夏普12英寸黑白电视机。收购员问道:“这不是挺好的吗?您干嘛卖呢?”他笑着回答:“刚买了18英寸的彩电。”

  这一年,彩电、冰箱、录音机、洗衣机、照相机、电风扇被称为“新六件”。1985年人均用于“新六件”的支出,为1980年的18倍。

  消费力的增强,说明老百姓的钱包鼓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1989年,北京每百户人家的彩电拥有量达到80.5%,冰箱拥有量达到89.4%,洗衣机拥有量达到89.7%,分别比1985年的数据增长了47.3%、47.5%和32.2%。

  发展的车轮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滚滚向前。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生活中的“大件”从之前的生活必需品朝着通讯、娱乐领域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目不暇接。

  1990年,市民尹健花两千多元买了个BP机。当时BP机还很少见,每当BP机响起,就非常引人注目,他着实因此风光了一阵。然而没过几年,他就发现人人都如此“风光”了,倒显得BP机不稀罕了。

  与此同时,作为“奢侈品”的手机也慢慢跌下“神坛”。1993年前后,一部手机在市场上可以被“炒”到三四万元,到1998年时,“大哥大”最低已经降到2500元左右。

  当时有专家指出,手机从富裕阶层走向工薪阶层,在美国用了8年,在加拿大用了5年,而在北京只用了不到4年时间。

  通讯领域推陈出新,娱乐领域也如火如荼。从老式录像带到VCD,再到DVD,从北京街头日渐增多的音像专卖店,到家庭电脑的流行,家庭娱乐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仅有“红光”“国华”等国有老店十多家,到上世纪90年代末,集体的、个体的、股份制的店呼啦啦冒出一大批,其中正规的、达到专业级的就有20余家,而全北京经营摄影器材的店不少于200家。有的商店一年可卖掉上千架相机,有的器材店一天的销售额超过10万元。

  1998年3月31日本报刊登的《照相机市场“雾里看花”》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1998年全国照相机百户拥有率为14%,而北京高达78%,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

  到了这个阶段,对于“大件”是“三”是“四”还是“六”,老百姓已经没有明显概念了。喜欢什么就置办什么,这对很多家庭来说都不是难事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从大众视野中消失的传统“四大件”之一——缝纫机又重返市场。不同的是,此时的缝纫机变得更加时尚,功能多样。它的使用者不再是为全家缝补衣服的老母亲,而是年轻人。2003年12月17日本报刊登的《缝纫机悄然重返百姓家》一文中提到,一位在外企工作的女孩,得意地拿出自己用多功能缝纫机“绣”出的作品——两头可爱粉红色小猪图案的手绢。她告诉记者,就像风行一时的十字绣一样,她和朋友们都把缝纫机当成一种时尚“玩具”。从老物件到新潮流,缝纫机重返家庭是国人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例证。

  2007年10月31日本报刊登的《数字勾画北京人30年生活变迁》中明确提出:“几大件”成了历史名词。到2006年年底,钢琴、摄像机、各种中高档电器在寻常百姓家都能看见,95.7%的北京家庭拥有计算机,近五分之一的家庭有摄像机,超过十分之一家庭购置了健身器材。

  到了2018年,北京家庭的消费观念向着娱乐、享受发展。来自苏宁、京东的数据显示,破壁机、吸尘器等现代智能家电成为家庭必备,销量连续四年实现同比增长200%。

  这与人们日益增加的收入密不可分。来自北京市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居民收入实现连续跨越式提升。198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千元大关;2000年突破万元;2015年突破5万元;2018年达67990元,约是1955年的316倍。

  时至今日,什么算是“大件”,自家到底有多少“大件”,已没有人去在意,更没有人刻意去比较。那些曾经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的老物件,已成为故纸堆中的道道墨痕,刻下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70年风雨兼程。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创造物质财富,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舒适与便捷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心灵追求。 上世纪五十年代 大家都上识字班 关键词:扫除文盲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全国5.5亿人口中有4

  的确良、塑料鞋热销,烫头、学车风靡,鲜花贺岁、抢订年夜饭,刷脸支付、互联网健身……时光飞逝、岁月流金,不同年代的人们对生活时尚的追求各有特色。正是因为特色鲜明,岁月留下的印记才显得那么灵动,值得回味。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 短缺时代也追时髦

  70年来,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人们的文化娱乐休闲生活也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丰富、出新。不同的年代虽然娱乐条件和方式不同,但人们对快乐的创造和欢乐的分享从未打折。 上世纪五十年代 激动人心的晚会 关键词:迎新生活 激情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