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百科

缝纫机百科

烟火人间 一间裁缝铺传承三代店主说要开到80岁

中国缝纫机网2023-08-06缝纫机百科缝纫传媒
缝纫机活外发,缝纫传媒,春霞缝纫,烟火人间一间裁缝铺传承三代店主说要开到80岁,缝纫机活外发,缝纫传媒,春霞缝纫现代快报讯(记者徐晓安)在江苏张家港鹿苑的银苑中路上,有一间没有招牌的裁缝铺,街坊邻居都叫它“父子服装店”。

烟火人间 一间裁缝铺传承三代店主说要开到80岁

烟火人间 一间裁缝铺传承三代店主说要开到80岁,

  缝纫机活外发,缝纫传媒,春霞缝纫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晓安)在江苏张家港鹿苑的银苑中路上,有一间没有招牌的裁缝铺,街坊邻居都叫它“父子服装店”。这间不起眼的小铺子,没有像样的装修,却在热闹的鹿苑影剧院旁边开了四十多年。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间裁缝铺的老板叫钱士伟,地道的鹿苑本地人,今年已经72岁高龄了。

  “我父亲13岁就跟师傅学做裁缝了。1950年,他在鹿苑老街开了家服装店。”15岁那年,钱士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开始学习缝纫手艺。从此,儿子成了学徒,父亲成了师傅。在钱士伟的记忆中,父亲性格内敛,不擅交际。但是谁家要做衣服、改衣服,父子俩就会抬着缝纫机上门服务。

  跟着父亲学了四五年手艺,钱士伟便开始独自完成一件服装的制作。后来,他进入当地服装厂做裁缝。1981年,钱士伟在鹿苑老街上自己开起了裁缝铺。“开店的时候就500块钱,带着一台缝纫机、一台锁边机,把店这么开起来了。”

  “那时候,我的店是老街上第一家裁缝铺,30平方米的门面加一个阁楼。”靠着好手艺,钱士伟在鹿苑做得风生水起。店里最热闹的时候,钱士伟收十几个徒弟在店里干活。“忙的时候店里很挤,走廊上都站不下人。”

  生意红火,于是,钱士伟的儿子毕业后主动向父亲学习手艺。就这样,在这3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祖孙三代的手艺传承了下来,一针一线,陪伴着许多老鹿苑人成长。

  钱士伟能把店开得好、开得久,就是靠自己娴熟的剪裁手艺。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量体裁衣是两个关键,量时必须要准确,根据不同顾客的身材体型,哪些部位要放开或收缩,都得心中有数。同时,还要考虑布料、质地的缩水性等。

  而裁衣时,只见钱士伟根据量好的尺码,拿起手中的划粉,在布上两三下,就确定了衣服、裤子的样式。随后,他利索地拿起剪刀,下手精准,毫不犹豫。钱士伟说,裁衣的剪刀从开店就用了,到现在还是很锋利。说话间,钱士伟还向记者展示了另一把剪刀,那是十几年前,台湾顾客为表感谢送给他的。

  “那个台湾老板,年年都要来我这做一套西服,他人长得高,穿的衣服很讲究,他穿的裤子必须要用两层布做。”如今,来钱士伟店里“私人订制”的几乎都是年纪大的回头客,“我记得有个身高只有一米出头的男人,他经常来我这里做衣服;还有人一条腿比另一条腿能长出一寸,外面卖的裤子不合身,只有我做的他穿得最舒服。”钱士伟说。

  30平方米的店内,褪色的“飞人牌”缝纫机、老旧的“蝴蝶牌”机器、带着斑驳锈迹的电熨斗、铁制衣架……一切陈设无一不诉说着过去的光阴。四十多个春夏秋冬,钱士伟一个人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半开门,下午五点打烊。

  “赚不了什么钱,只是想做好这门裁缝手艺。”从青丝到白发,钱士伟的匠心一直在延续。“今年过年,我是初八开始营业的,有个人初六就到我店门口等着做衣服了。我要是不开了,顾客也不方便了。”钱士伟告诉记者,疫情这几年,街坊邻居不怎么出门,店里冷清,但今年过年,店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我眼睛好,还看得清楚,我觉得至少能做到80岁。”钱士伟不光手艺好,视力也极好,直至现在,做衣服时仍不需要戴眼镜。他说,即便店里年轻人来得少,都是些老顾客,但这门裁缝手艺还是要做下去。一针一线的手工味道,就是钱士伟最想坚守的东西。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