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头条

缝纫机头条

1975年的缝纫机缝制出难忘岁月相伴近半个世纪像家里一口人

中国缝纫机网2023-03-23缝纫机头条缉褶缝纫
缝纫鞋,缉褶缝纫,缎纹缝纫,1975年的缝纫机缝制出难忘岁月相伴近半个世纪像家里一口人,缝纫鞋,缉褶缝纫,缎纹缝纫在洛阳市涧西区高学广老人家中,有一台上世纪70年代买的华南牌缝纫机,老伴王廉蕊曾蹬着缝纫机,用密密的针脚

1975年的缝纫机缝制出难忘岁月相伴近半个世纪像家里一口人

1975年的缝纫机缝制出难忘岁月相伴近半个世纪像家里一口人,

  缝纫鞋,缉褶缝纫,缎纹缝纫在洛阳市涧西区高学广老人家中,有一台上世纪70年代买的华南牌缝纫机,老伴王廉蕊曾蹬着缝纫机,用密密的针脚,缝制出一家人的快乐,平凡岁月里的悠悠往事,淡淡幸福,如静水流深,深深嵌在这台老缝纫机中。

  这是一台购于1975年的藏头式缝纫机,黑色的机头,镀铬的滚轮,铸铁的脚踏板,棕色的实木台面。缝纫机的一块木板是活动的,不用时机头可以扳下来藏在里面,放下盖板后,整个桌面是平整的,铺上桌布可以摆放物品。用时打开活动板,把机头从里面拉出来,合上活动板,就是一台缝纫机。

  由于岁月的侵蚀,缝纫机的台面表层已经裂开,被老人用胶布粘着;皮带有裂痕,脚踏板也有了锈迹。像所有的老物件一样,这台缝纫机散发着岁月的味道,这是一种安静而有些凝滞的气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四大件”,也叫“三转一响”,所谓“三转”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指收音机,当时,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就是拥有“三转一响”,甚至成了年轻人结婚必备物品。

  家里有缝纫机之前,做衣服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制,当时他和老伴王廉蕊住在瀍河区一所中学的家属院,晚上灯光昏暗,妻子在灯下做针线活,稍不留神,手指就被针刺一下。针刺在妻子手上,也刺进了高大爷的心里,他暗暗决定攒钱,买台缝纫机。

  不到一年,高大爷省吃俭用,攒够了买缝纫机的钱,当时,家用缝纫机有很多种品牌,比如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缝纫机、东方红、蜜蜂牌、飞人牌,高大爷选中了广州产的华南牌缝纫机。

  在那个年代,缝纫机是紧俏商品,凭票供应,这票并不容易拿到。高大爷想方设法,终于托在武汉的一个朋友,花150元钱(当时是他三四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 “华南牌”缝纫机,并火车托运到洛阳。

  即便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时间,两位老人依旧记得,1975年4月的那天,得知缝纫机到洛阳火车站时,两人喜悦和激动的心情。高大爷借了一辆架子车,把缝纫机拉回家来。从洛阳火车站到家的距离并不近,但是,一路上他并不觉得累。

  缝纫机拉回来后,高大爷傻眼了,因为他不知道如何组装,学校的几位老师主动帮忙。高大爷的家面积有20多平方米,挤满邻居,大人在讨论如何安装,孩子们则围着缝纫机叽叽喳喳,像在欣赏一件稀有的宝物,几家人有说有笑,热闹得像过节。

  缝纫机组装好后,它黝黑发亮的样子,让家里其他家具黯然失色,妻子王廉蕊乐得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坐在机子前,脚蹬着踏板,空蹬了几下,哒哒哒,那悦耳动听的声音至今仍萦绕在两位老人的耳边。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件衣服往往要穿上好几年,破了基本都是靠缝缝补补。

  “孩子一天天长大,这台缝纫机派上了大用场。”王廉蕊老人说,当时她常把大人穿破的衣服拆开,裁剪下能用的布片儿,拼接成孩子穿的小衣服,还经常用缝纫机给家人补补丁。

  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王廉蕊老人的闲暇时间便变得少之又少。她当时是一位中学教师,基本上是白天忙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但是,她总能抽出时间,为全家人缝缝补补,做衣服、扎鞋垫。

  有时候,高大爷是在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中入睡的,半夜醒来,还能看见妻子在缝纫机前忙碌,星期天,妻子就更忙了。

  “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妻子用柔弱却充满力量的双手,维持着一家人的穿衣,缝制出至今难忘的幸福回忆。”高大爷说,“这台缝纫机不仅为我们全家缝缝补补,也为邻居缝针走线。”

  王廉蕊老人热心善良人缘好,邻右舍的婶子大娘常来家里借用缝纫机,偶尔遇到细法活,像衣服领子、袖口、鞋口,她也会放下手中的活,亲自上机帮她们做。这台缝纫机成了“公用”,连接起四邻,使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近,越来越亲了。

  那些年,王廉蕊老人把缝纫机当成了宝贝疙瘩,每次使用完,都要用布轻轻擦拭干净,再给主要部件上油,然后放到机箱里。

  在缝纫机哒哒哒的响声中,高大爷的两个女儿慢慢长大了,走出了家庭,甚至走出了国门。不知不觉中,妻子的满头秀发变成了灰色,又变成了银白色。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现在,衣服琳琅满目,想穿什么马上就可以到商场、网上买,衣服压根就不需要修补,还没穿几次就觉得样式旧了或者不喜欢了,再买新的,缝纫机基本也没了用武之地了,而且,因为款式老旧,老缝纫机和家里的装修也格格不入。于是,高大爷就想把缝纫机卖给收旧家具的,可王廉蕊老人说什么都不同意。

  搬过几次家,王廉蕊老人是家搬到哪儿,就把这台老缝纫机带到哪儿。2015年,从西工区搬到了涧西区,这台老缝纫机比高大爷还要早地入住新居。在王廉蕊老人看来,这台老缝纫机见证了一家人那段艰苦而又幸福的日子。

  慢慢的,高大爷也理解了妻子,他也觉得,这台缝纫机承载着那些艰苦岁月中的亲情故事,见证了妻子为这个家的辛勤付出,“妻子就像这台不知疲倦的缝纫机,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家创造着细碎的幸福。”高大爷说。

  每个月王廉蕊老人都会把缝纫机拿出来擦拭、上油,这些年来,她让这台缝纫机继续发挥价值。比如用缝纫机扎扎床单,将废布边角料缝合成靠垫套,将旧床单改成沙发套等。

  “做这些东西,很多时候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有个事做,打发时光,这台缝纫机就像我们家不会说话的一口人一样,是我的一个伴呀!让我的晚年生活不再枯燥无味,”王廉蕊老人说,“别看她已经老了,但是承载着我年轻时的记忆,更承载着一代人对那个艰苦却美好的时代的记忆。每次用这台缝纫机,就会回想起那时一家人清贫而又充满快乐的美好时光。”(张宝峰 文/图)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