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家!这个博物馆记录观澜海外华人华侨奋斗史
深圳首家!这个博物馆记录观澜海外华人华侨奋斗史
深圳首家!这个博物馆记录观澜海外华人华侨奋斗史,男生缝纫,二手的缝纫机,李萍缝纫旧时华侨割橡胶使用的胶刀和胶杯从大洋彼岸买回来的缝纫机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旧书柜以及里面满满一柜子书……它们从历史中走来如今又将重新带领人们走进历史深处重温观澜160多年的华侨奋斗史这里是观澜侨文博物馆这是龙华区、乃至深圳第一家与华侨文化有关的博物馆。来之于侨,用之于侨远远望去建于民居之中的侨文博物馆独具特色既有观澜本土特色——碉楼也有西方的建设特色大门采用镂空中式雕花和中国红色彩彰显了中西合璧以及中华文化自信提到博物馆所属的这座建筑就不得不讲观澜的华侨文化观澜华侨华人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进博物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家国情怀三大篇章分居一二楼,里面展示的元素多样力求生动、形象展示观澜的山山水水和人文特色博物馆一楼主展示厅内部碉楼、观澜桥、观澜河版画、广培学校等展现寻根文化回顾了华人华侨的过往和回乡建设观澜的历史贡献广培学校一封封从世界各地寄来的书信、物件充满感情与正能量展现了从观澜走出去的华人华侨在世界各地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不同地区侨胞寄回家乡的信件还有各类勋章、发黄的证书等是观澜华人华侨投身革命参与抗日的赤子之心的象征百年侨乡,
这是龙华区、乃至深圳第一家与华侨文化有关的博物馆。它作为海外观澜籍侨胞的一处寻根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载体以及填补深圳侨史文化空白的文化平台,将成为一张文化新名片。
观澜华侨华人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据上世纪50年代《宝安县志》统计,观澜那时就已有3.9万华侨和港澳台同胞。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从观澜走出去的华侨开始陆陆续续回国支持家乡建设,其中就包括陈顺安、黄伟雄、陈佛安等一批华侨和香港同胞。1982年,这些关心家乡建设的热心人士自发捐资19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侨联招待所大楼,即侨联大厦,接着发动华侨华人继续投资建设了侨联工业园。
“来之于侨,用之于侨。”侨文博物馆就是由侨联工业园其中一栋1600平米的大厦改造而成的,馆内收藏的历史资料、物件也都是来于华侨。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观澜人就坐上帆船,背井离乡,远涉重洋,以图改变命运。经过第一代、第二代的艰难立基后,观澜华侨在商贸、文化、教育等行业渐渐有所成就。
100多年前,华人华侨们带着爱国爱乡的情怀出去奋斗,自己衣食住行不是很富余,也要把钱寄回家乡建桥修路,发展教育,教导下一代要爱国爱乡,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耳熟能详的广培小学、振能小学、观澜中学、观澜第二中学、库坑小学等,均为华侨和港澳同胞所捐助筹建。
听到要筹备侨文博物馆,华侨有的帮忙翻译前言、解说文字,有的寄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物件。
陈玉波就是其中一个。他在牙买加生活了30多年,在牙买加金士顿创办了中华会馆,得知观澜侨文博物馆有需要,他多次向牙买加中华会馆征集、收藏有关华侨奋斗、生活的历史资料和物件。
侨胞陈梅英则是当时投身革命的观澜华侨中的一员。1948年,正在上学的牙买加青年华侨陈梅英毅然投奔到观澜武工队中,被安排在了宣传组、突击组工作。在战争中,陈梅英多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却义无反顾。听到观澜要建造一个侨文博物馆,这位90岁的老人把自己当年获得的一些纪念章捐赠了出来。
相关文章
- 阜城一小学“学缝补 倡勤俭”
- 机脚拉杆的作用是什么
- 汉川缝纫线跻身全国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
- 还记得《凤囚凰》被吐槽的“缝纫机”吗? 关晓彤用它来缝补衣服
- 招标)山东重骑集团缝纫设备采购公告
- 还不知道错在哪里?等着去跟吴签一起踩缝纫机吧
- 瑞典男生从小要学做饭缝纫、日本校园严禁垃圾食品这些奇葩规定你听过几个
- 缝纫机如何使用 缝纫机如何选购
- 缝制设备行业一周热点回顾(76-712)
- 黄渤新片开机 王一博主演 老戏骨与小鲜肉追梦的奋斗历程
- 固始纺织产业的一颗新星:大江纺织
- 湖西口的“铁脚板”蛋形缝纫模板
- 家装建材太难选?南京市监局的这场发布会让你从“小白”变“专家”
- 企业小而美 产业大转强——辽宁兴城市泳装产业调查
- 吉远公司成立三十周年勇做新时期的老字号
- 济宁:免费缝制棉衣、棉被千余件 “老妈妈针线坊”受市民热捧
- 缝纫机操作面板电动缝纫机倒线
- 穿越历史而来的流苏让这个春天时髦到飘起~
- 纺织企业抢抓新春“开门红”!
- 今天给老公的姐姐做被套和沙发垫子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