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百科

缝纫机百科

18世纪欧洲居然疯狂“山寨”中国奇葩的是不同国家仿的还不同

中国缝纫机网2023-07-31缝纫机百科缝纫收腰
缝纫姬,缝纫收腰,埋甲电动缝纫机,18世纪欧洲居然疯狂“山寨”中国奇葩的是不同国家仿的还不同,缝纫姬,缝纫收腰,埋甲电动缝纫机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8世纪欧洲居然疯狂“山寨”中国奇葩的是不同国家仿的还不同

18世纪欧洲居然疯狂“山寨”中国奇葩的是不同国家仿的还不同,

  缝纫姬,缝纫收腰,埋甲电动缝纫机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就发函指示巴达维亚今后只购买带有中国图案的瓷器,因为欧洲人喜欢中国的装饰风格。

  这一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了四艘船由威德尔船长率领前往广州,采购瓷器、丝织品,并试图与中国缔结直接贸易的协约。差不多从1650年开始,遥远的中国开始进入西方人的生活。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开赴远东,主要贸易项目是茶叶、瓷器、纺织品、漆器。第二年船队返回阿姆斯特丹或伦敦,一艘商船就可能装载250000件瓷器、5000件纺织品、600件漆器、6000磅茶叶,利润率在100%以上。茶叶、瓷器已出现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巴黎、柏林的王宫与市场。

  荷兰联合省执政弗雷德莱克·亨利的女儿嫁给德国勃兰登堡选帝侯,嫁妆是一大批中国瓷器。英国查理二世与葡萄牙王室联姻,葡萄牙公主不仅带来了瓷器作嫁妆,还带来了茶叶与喝茶的癖好。法国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法国人称之为“Chaise a porter”,意思是“抬椅”,相当于中国人称轿子为“肩舆”。

  中国潮表现在“中国货”与“中国风格”两个层次上,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崇尚异国情调的物质生活与审美生活趣味的表现。

  法国人喜欢味道浓重的咖啡、色彩浓重的彩瓷,法国丝织品印上“中国制造”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英国人与荷兰人偏好清苦的茶与素雅的青花瓷器,两国的东印度公司大量贩运茶叶与瓷器。

  德国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强大的奥古斯都”爱好瓷器,曾花10万银币购买东印度公司的中国瓷器,并动用了一个团的萨克森龙骑兵去抢普鲁士国王的48个瓷瓶,同时请炼金术士为他“炼瓷”,终于烧出没有光泽的洁白的硬胎瓷器。从此欧洲不仅有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来的华瓷,还有了欧洲土产的迈仙(Meissen)瓷器。

  1714年莱比锡博览会上就展出了这些欧洲瓷器。维也纳画家希罗德还为这些瓷瓶绘制彩画。中国货源源不断地输入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的港口、城市。随着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货物出现的,还有一种向往异国情调的时尚。

  华丝大量进口,仍无法满足时尚的需求,里昂、都尔等城市都出产丝织品,丝绣或印花的图案都是中国风格,丝绸画师手里都有一本《中国图谱》,印花丝袍上可能出现一条张牙舞爪的龙或者绘着怪模怪样的山水花鸟人物。

  欧洲出产的丝绸不仅绘上中国图案,而且注明“中国制造”(A La China),因为欧洲土产的丝绸不如中国进口的好销中国货引发了中国风格。

  1700年前后的伦敦与巴黎,人们可以在街头不同的商店里挑选广东的丝绸、南京的瓷器、福建的茶,还有中国风格的壁纸,日本漆板。

  东印度公司的船主们从中国带回色彩清丽的中国墙纸,将它们装裱在家中或办公室。中国式轻倩明丽的风景,花枝溪水,亭台飞燕,使四壁生春。

  人们竞相仿效,喜欢把自己的房屋装潢得像画廊一样,壁纸、天花板、屏风,绣帷绘着鲜艳的图画,画中的中国人总是手持鲜花节杖坐在葵树下花团簇拥的高坛上,朦胧飘渺的中国风景像仙境一样。

  法国、德国、英国的商人从1610年左右就开始仿制中国壁纸,直到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的彩印壁纸才站稳市场。法国的丝绸业发达,英国人最讲究壁纸。老式的笨重粗糙的皮革饰物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倩丽明快的中国式壁纸与真正意义上的“天花板”,画师们按中国图谱画上怪模怪样的中国人物与烟雨迷蒙的中国风景。中国风格的漆器也开始走红,法国工匠就大量仿制花鸟图案的漆器家具与日用品。

  路易十五的情人蓬巴杜夫人最喜欢中国式的花鸟漆器,她在巴黎郊外的贝莱夫宫几乎成为漆器博物馆。

  “中国风格”是一个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一则在18世纪的西方,它经常泛指东方风格,其中包括中国、日本、暹罗、印度,甚至波斯的工艺风格,由于中国的影响最大,就称为中国风格:二则,中国风格实际上泛指一种异国情调,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一种怪诞风格,只要是怪诞的,就可能是中国风格的。

  体现在丝绸瓷器漆器的工艺设计,房屋建筑与内外装潢,园林艺术上的带有异国情调的、精雕细画、繁复华丽,甚至怪诞离奇的风格,都可能是中国风格。更准确地说,中国风格就是欧洲的异国情调,蓬巴杜夫人就曾明确地表示过,她喜欢的不是中国瓷器,而是带有华托式的中国风格的装饰图案的法国皇家瓷器厂的法国产品。

  异国情调本质上是一种距离美学。没有比中国更遥远的地方,也就没有比中国更神秘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他们的思想观念、人与物产、生活方式。

  “中国风格”是欧洲的一种崇尚异国情调的趣味,表现在1718世纪西方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各个方面,其审美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

  中国风格对欧洲影响最大的是实用美术,镶嵌画、丝绣、印花或手绘绸绢,瓷器漆器,壁纸画与天花板彩绘。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工艺美术学校,中国印版绘图图谱是不可缺少的教材,如《六百瓶谱》、《中国花卉翎毛图汇》、《中国吉祥花瓶汇品》、《中国图案入门》、《中国式灯罩缝纫法》、《中国装饰新书》等。

  巴罗克的富丽华贵风格随着太阳王的逝世消失,精巧、繁复、秀美的洛可可式样开始流行,中国瓷器那种诱人的梦幻般的色彩、奇异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穿着丝袍的中国官宦,肃穆的僧侣、佛像,悬在半空中顶着华盖的龙座,亭阁式的寺庙…纷纷出现在法国洛可可艺术的代表人物华托、修耶特、布歌、派力门等人的作品中,很难说是中国风格诱发了洛可可艺术,还是中国风格助长了洛可可艺术。

  有人认为,中国风格是洛可可艺术的一大特色,表现在戏剧、书籍、绘画、雕塑、建筑上的那种华美精巧的装饰风格。轻松优雅、精巧细腻,甚至有些空幻颓废的趣味,是洛可可艺术的美学与文化精神,也是西方的“中国风格”的精神。

  “中国风格”在法国开风气之先,重在观念与视觉艺术,在德国重在建筑,在英国重在园林,在意大利,最有特色的则是他们的节日庆典。荷兰早就有了中国式的茶亭。

  路易十四曾为他的情人修过一座“中国宫”,开风气之先。刚从30年战争中腾出手来的德国贵族,发现唯一使自己高雅的方式就是模仿法国,法国宫廷是欧洲时尚文化的中心,流行“中国风格”。

  舒恩堡选侯建了一间“中国室”,屋顶是巴罗克式的,墙壁是中国式的漆镶板,雕刻着花卉与果实。

  另一位热衷于中国潮的德国贵族是巴伐利亚选侯麦克斯·伊曼努尔,让他的建筑师为他在纽芬堡修建一座“塔堡”(Pagodenburg),建筑外观完全是西方古典式的,室内装修却是“中国风格”,除了瓷砖、镶板等建筑装修材料外,还包括瓷器、绣帷、彩绘屏风、漆木家具之类的摆设。

  柏林的霍亨伦博物馆藏有本蒙彼茹宫的器物名册,有关中国的项目林林总总,让人眼花缭乱。英国人喜欢自然生活,威廉·坦普尔爵士称赞中国的贤人政治,在英国没有什么人理会,反倒是他提出的中国园林规则及其不规则不对称之美,却预示了一个世纪里风行英国甚至欧洲大陆的一种园林风格和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英国皇家营造总监张伯斯曾两度远游中国,最推崇中国园林,他为肯特公爵建造的丘园(KewGarden),一时成为欧洲“中国园林”的典范。

  园中有小桥流水、曲径幽草、湖山怪石,尤其著名的是一座九层宝塔,高160英尺,檐角盘着80条釉彩鲜艳的龙。选帝侯约瑟夫四世与腓特烈大帝都让手下仿造“中英花园”(Le Jardin Anglo-Chinois,法国人对英国人摹仿中式园林的称呼)。

  最令人惊慕的还是德国加萨尔地区的领主,他请张伯斯为他设计一座“中国村落”。最后是意大利人的中国式庆典。

  1716年,强大的奥古斯都访问威尼斯,欢迎仪式中为他准备的那条船上,插满了五颜六色的阳伞,船上的乐师、歌唱家与舞蹈家们,都穿着中国服装。意大利将中国风格用在其节日庆典上,节日庆典是其民族传统。

  在精彩的哥特式的骑士比武与牧羊人歌唱之后,宾客们自由活动,婚礼举行的广场周围,布置了许多小店铺,门前挂着中国灯笼,青年男女扮作店员,都穿着中国服装,每个柜台前都盘腿坐着装扮成菩萨的小孩,抽着长烟袋或摇着铜铃。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