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资讯

缝纫机资讯

城口张维德:十五载打拼学技术 “大师傅”返乡办微企

中国缝纫机网2022-10-17缝纫机资讯杰克a5缝纫机
空气棉缝纫,杰克a5缝纫机,狗窝缝纫,城口张维德:十五载打拼学技术“大师傅”返乡办微企,空气棉缝纫,杰克a5缝纫机,狗窝缝纫,华龙网讯(通讯员张健刘恒旺)近日,笔者在城口县北屏、修齐、东安等乡镇看到,一种由修齐镇

城口张维德:十五载打拼学技术 “大师傅”返乡办微企

城口张维德:十五载打拼学技术 “大师傅”返乡办微企,

  空气棉缝纫,杰克a5缝纫机,狗窝缝纫,

  华龙网讯(通讯员 张健 刘恒旺)近日,笔者在城口县北屏、修齐、东安等乡镇看到,一种由修齐镇花坪村维德鞋厂生产的保暖拖鞋很受群众青睐。这种保暖鞋价格实惠,质地厚实温暖,鞋底扎实耐磨。据说还出了“口(城口)”远销到巫溪。“城口人也能自已生产保暖鞋了?”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来到修齐镇花坪村一探究竟。

  虽然公司名字有“鞋厂”二字,确切的说应该叫微企。厂址就在城巫路边,有四个30多平米的临街门面,分别就是切割车间、组装车间、仓库等。创办鞋厂的是一对青年夫妇,丈夫张维德今年32岁,妻子廖习娜33岁。夫妻俩热情的招呼我们,给笔者摆起他们的“创业经”。

  “当初家境十分贫寒,全家的生活全靠父母种地,没有能力供自己继续读高中,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已,1998年初我就到广东去打工。”张维德告诉笔者。

  第一次去的城市是广州。当时是坐火车去的,跨出广州火车站门口时,张维德看到那些车流和高楼,都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和大多数打工的青年一样,张维德去了服装厂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

  那时,普通工人的月薪仅有680元,看到在厂里会开电动缝纫机的技师工资有1300元,年少体弱的张维德就决定学习缝纫技术。凭着年轻人的踏实与聪明,他很快就拿到了技术资格证,在厂里当上了一名技师,被学徒们称为了“大师傅”。也许是上天的眷恋,那一年他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湘妹子”廖习娜相识相知,两名同是山区来的青年擦出了爱的火花,在2001年他们结为夫妇。

  夫妇俩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2002年大女儿张渝出生了。2007年,他们又迎来小儿子张涵。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夫妻俩深知没有文化就没有前途,两个人如果都在厂里工作,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教育,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于是,两人决定辞去工作。2008年夫妇俩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城口县修齐镇。

  最初,张维德用多年打工的积蓄买了一辆货车,在家里搞起了货运,一个月挣2000多元钱,微薄的收入养活不了一大家人。于是,在2010年张维德到河北某矿山开矿车,每月能够拿到7000多元的收入,效益好的时候还会上万元。但好日子没过多久,2012年年底,世界经济普遍下滑,国内矿产资源价格大跌,张维德工作的矿山也不景气,关闭了。上有六七岁的父母,下有两个学龄儿童,夫妻俩感到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2013年春节,张维德来到妻子的老家湖北看望岳父岳母。发现当地的群众很喜欢一种棉质的保暖鞋,这种鞋就在妻子廖习娜老家生产。“城口很多乡镇都是高山地区,乡亲们都希望有一双保暖的鞋子过冬。”想到这里,张维德不由得想去鞋厂转转。当他发现制作保暖鞋的程序并不复杂,设备也就是切割机、缝纫机等,对于在服装厂当过“大师傅”的他来说,并没有多少技术难度。张维德很快萌生了自己在家乡开办一家保暖鞋厂的想法。

  2013年3月,张维德夫妇拿出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款,攒足了20万元钱,购回8台电动缝纫机、1台切割机和一批原材料,城口县第一家保暖鞋厂——维德保暖鞋厂开工了。由于人手不够,附近的七大姑八大姨也来帮忙,当地15名“留守妇女”经过张维德的培训也当上了厂里的“技术工人”。

  一个月后,第一批保暖鞋生产下线了。张维德看着仓库里的鞋子越来越多,盘算着自己创办的企业可以捞到一桶金了。但是,张维德慢慢的发现,自己生产的鞋子,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如果采取常规方式,是很难销售出去的。于是,张维德夫妇开上装满保暖鞋的小货车,踏上了“走乡窜村”的推销路。

  “我们也没有什么销售技巧,就是把鞋子拿给那些农村的摊主,和别的鞋子比质量、比价格。我们还把鞋子放在摊主那里,让他先卖,卖完后再来收钱。城口全县25个乡镇街道除了左岚乡外,我把全县所有乡镇都跑遍了。我们到东安乡兴田村去时,还顺道去了巫溪县土城乡,在那里还卖了几百双鞋子呢!”张维德说。

  就是靠着夫妇俩这样的勤奋和鞋子过硬的质量,仓库里的8000双存货很快销售一空。现在夫妇俩的保暖鞋,已经有一些零售摊主打来电话订购了。

  “全县25万人口,每人穿一双保暖鞋,有一半人买我的鞋的线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我已经成功申报微企,3万元的补贴资金就要到位了。开年后,我将再买几台机器,扩大生产规模,并将进一步改进鞋子的设计款式,相信2014年的销路会更好。我要让大多数城口人在冬天都穿上我生产的保暖拖鞋。”张维德自信满满地说。

  至于怎么解决厂房和工人的问题,张维德告诉笔者,“我早就想好了,我们家附近有很多留守妇女,到时候我就把缝纫机发到她们家里,把材料送到她们手中,她们只管生产,我计件付钱,到时只管收货,让大家在家里也能挣到钱。”

  聊着聊着,张维德的电话响了。一名摊主打来电话,原来是让他去取鞋款的。笔者告别了张维德夫妇,结束了这次采访,也祝愿他们的微企越办越好,带领更多的留守妇女在家致富。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63080077更多举报途径>

  [责任编辑: 魏希羽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关注华龙网官方微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线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华龙网讯(通讯员 张健 刘恒旺)近日,笔者在城口县北屏、修齐、东安等乡镇看到,一种由修齐镇花坪村维德鞋厂生产的保暖拖鞋很受群众青睐。这种保暖鞋价格实惠,质地厚实温暖,鞋底扎实耐磨。据说还出了“口(城口)”远销到巫溪。“城口人也能自已生产保暖鞋了?”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来到修齐镇花坪村一探究竟。

  虽然公司名字有“鞋厂”二字,确切的说应该叫微企。厂址就在城巫路边,有四个30多平米的临街门面,分别就是切割车间、组装车间、仓库等。创办鞋厂的是一对青年夫妇,丈夫张维德今年32岁,妻子廖习娜33岁。夫妻俩热情的招呼我们,给笔者摆起他们的“创业经”。

  “当初家境十分贫寒,全家的生活全靠父母种地,没有能力供自己继续读高中,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已,1998年初我就到广东去打工。”张维德告诉笔者。

  第一次去的城市是广州。当时是坐火车去的,跨出广州火车站门口时,张维德看到那些车流和高楼,都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和大多数打工的青年一样,张维德去了服装厂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

  那时,普通工人的月薪仅有680元,看到在厂里会开电动缝纫机的技师工资有1300元,年少体弱的张维德就决定学习缝纫技术。凭着年轻人的踏实与聪明,他很快就拿到了技术资格证,在厂里当上了一名技师,被学徒们称为了“大师傅”。也许是上天的眷恋,那一年他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湘妹子”廖习娜相识相知,两名同是山区来的青年擦出了爱的火花,在2001年他们结为夫妇。

  夫妇俩很快就有了爱情的结晶,2002年大女儿张渝出生了。2007年,他们又迎来小儿子张涵。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夫妻俩深知没有文化就没有前途,两个人如果都在厂里工作,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教育,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于是,两人决定辞去工作。2008年夫妇俩带着孩子回到家乡城口县修齐镇。

  最初,张维德用多年打工的积蓄买了一辆货车,在家里搞起了货运,一个月挣2000多元钱,微薄的收入养活不了一大家人。于是,在2010年张维德到河北某矿山开矿车,每月能够拿到7000多元的收入,效益好的时候还会上万元。但好日子没过多久,2012年年底,世界经济普遍下滑,国内矿产资源价格大跌,张维德工作的矿山也不景气,关闭了。上有六七岁的父母,下有两个学龄儿童,夫妻俩感到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

  2013年春节,张维德来到妻子的老家湖北看望岳父岳母。发现当地的群众很喜欢一种棉质的保暖鞋,这种鞋就在妻子廖习娜老家生产。“城口很多乡镇都是高山地区,乡亲们都希望有一双保暖的鞋子过冬。”想到这里,张维德不由得想去鞋厂转转。当他发现制作保暖鞋的程序并不复杂,设备也就是切割机、缝纫机等,对于在服装厂当过“大师傅”的他来说,并没有多少技术难度。张维德很快萌生了自己在家乡开办一家保暖鞋厂的想法。

  2013年3月,张维德夫妇拿出多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款,攒足了20万元钱,购回8台电动缝纫机、1台切割机和一批原材料,城口县第一家保暖鞋厂——维德保暖鞋厂开工了。由于人手不够,附近的七大姑八大姨也来帮忙,当地15名“留守妇女”经过张维德的培训也当上了厂里的“技术工人”。

  一个月后,第一批保暖鞋生产下线了。张维德看着仓库里的鞋子越来越多,盘算着自己创办的企业可以捞到一桶金了。但是,张维德慢慢的发现,自己生产的鞋子,没有品牌、没有知名度,如果采取常规方式,是很难销售出去的。于是,张维德夫妇开上装满保暖鞋的小货车,踏上了“走乡窜村”的推销路。

  “我们也没有什么销售技巧,就是把鞋子拿给那些农村的摊主,和别的鞋子比质量、比价格。我们还把鞋子放在摊主那里,让他先卖,卖完后再来收钱。城口全县25个乡镇街道除了左岚乡外,我把全县所有乡镇都跑遍了。我们到东安乡兴田村去时,还顺道去了巫溪县土城乡,在那里还卖了几百双鞋子呢!”张维德说。

  就是靠着夫妇俩这样的勤奋和鞋子过硬的质量,仓库里的8000双存货很快销售一空。现在夫妇俩的保暖鞋,已经有一些零售摊主打来电话订购了。

  “全县25万人口,每人穿一双保暖鞋,有一半人买我的鞋的线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我已经成功申报微企,3万元的补贴资金就要到位了。开年后,我将再买几台机器,扩大生产规模,并将进一步改进鞋子的设计款式,相信2014年的销路会更好。我要让大多数城口人在冬天都穿上我生产的保暖拖鞋。”张维德自信满满地说。

  至于怎么解决厂房和工人的问题,张维德告诉笔者,“我早就想好了,我们家附近有很多留守妇女,到时候我就把缝纫机发到她们家里,把材料送到她们手中,她们只管生产,我计件付钱,到时只管收货,让大家在家里也能挣到钱。”

  聊着聊着,张维德的电话响了。一名摊主打来电话,原来是让他去取鞋款的。笔者告别了张维德夫妇,结束了这次采访,也祝愿他们的微企越办越好,带领更多的留守妇女在家致富。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63080077更多举报途径>

  [责任编辑: 魏希羽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关注华龙网官方微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线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