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缝纫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缝纫机头条

缝纫机头条

《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丨密营树上藏着老式缝纫机《露营之歌》在此诞生

中国缝纫机网2023-05-07缝纫机头条领结缝纫
捷思特缝纫机,领结缝纫,银象缝纫,《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丨密营树上藏着老式缝纫机《露营之歌》在此诞生,捷思特缝纫机,领结缝纫,银象缝纫14日,哈尔滨日报记者跟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

《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丨密营树上藏着老式缝纫机《露营之歌》在此诞生

《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丨密营树上藏着老式缝纫机《露营之歌》在此诞生,

  捷思特缝纫机,领结缝纫,银象缝纫14日,哈尔滨日报记者跟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到依兰博物馆。

  走进展馆,迎面是历史事件群像雕塑,依兰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老促会副秘书长廖怀志,给我们讲述了依兰近现代反封建、反侵略及革命斗争时的事迹和故事。在他的引导下,采访团驻足在一部锈迹斑驳的老式缝纫机前。廖怀志说,这台老式缝纫机是丹清河林场工人在依兰县四块石山上密林中发现的,当时,缝纫机被人用绳子吊在大树上。后来,这台缝纫机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当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在依兰县博物馆看到这部老式缝纫机时,感慨地说,这就是抗联被服厂的手摇老式缝纫机,当时一共有两台,主要用于生产军用棉被、子弹袋和军装等军用物资。那时,军装是用白布缝制的,然后用柞树皮煮水当染料,将白布染成黄色,缝制军装,当时条件非常艰苦。

  老式缝纫机为什么会被吊在大树上?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采访团在原依兰县党史县志办主任刘德勇老人的带领下,驱车来到距离依兰县城北50公里的四块石抗日联军遗址实地一探究竟。

  山岩陡峭,山林中个别地方冰雪还没有融化。75岁的刘德勇老人精神矍铄,走在前面带着我们来到曾是北满临时省委机关所在地,抗联第三、六、八、九、十一军都曾在这里活动过。

  1935年,北满临时省委同抗联第三、六军决定以四块石为基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又在此建立“木克楞”厂房的被服厂。被服厂里有李在德、李桂兰、李敏、夏嫂(夏云杰爱人)、夏志清(夏云杰的女儿)、金伯文(李兆麟的爱人)等,最多时有30多人。

  由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北满临时省委曾在这里召开多次重要会议,研究讨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问题。

  著名抗联将领赵尚志、冯仲云、李兆麟、周保中、戴鸿滨等同志都曾在这里参加过会议。

  1937年冬,在战斗中一批战士受伤,被服厂被临时改为后方医院,由裴成春负责。突遇变故,基地遭到敌人袭击。

  据依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廖怀志介绍,1938年,由于通讯员赵老七叛变,基地遭到日军袭击,医院被烧毁。裴成春安排战士们将伤员转移到附近的山洞里。同时,为躲避日军搜查,战士们用绳子将缝纫机吊在了大树上,成功地保住了这台缝纫机。

  刘德勇老人带着我们走进山洞,这里就是当时裴成春安置伤员的地方,当时有20多名伤员。这个山洞不大,入口处有一人多高,大约有30多平方米,只能步行前进10几米,更深处已被山石挡住。这附近有口水井,夏天泉水甘甜,这也是当年抗联战士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刘德勇老人说,山洞最上面山顶是裴成春安排的哨位。还有一处哨位在左侧的山坡上,两个哨位遥相呼应,战士们白天每两小时换一次岗,夜晚一个小时换一次岗。

  小兴安岭余脉的四块石山沐浴在初春的阳光里,抗联老战士于保合就长眠在这里,四块石因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而闻名,更因有英烈志士相伴而生辉。

  石碑上铭刻了一首《咏抗联战友》诗:“君乃松山客,素知凌风雪。风雪总无情,幸有耐寒节。”这是于保合的抗联老战友为他刻的。1936年春,于保合参加了抗联第三军,在四块石抗联第三军被服厂筹建电信学校任校长。于保合夫妇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婚礼。

  如今,“四块石抗联密营地”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线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革命先烈,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是东北抗联坚持抗日战争14年之久的最好见证。李兆麟将军那首“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露营之歌》就诞生在这里,岩石上还雕刻着乐谱,呼啸的风声在山谷回荡,仿佛在为抗联英烈演奏着胜利的乐章。

  原标题:《《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丨密营树上藏着老式缝纫机,《露营之歌》在此诞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很赞哦!